要把品牌做成中國“都樂”

今年上半年,丁小恒與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2008級本科生高楊聯合創(chuàng)建了“草帽農場”團隊,致力于建立從“農民手中”到“用戶家中”的O2O一體化“直通車”。丁小恒說,“創(chuàng)業(yè)要抓住痛點”,而他發(fā)現的“痛點”有兩個:一是農產品是沒有“標簽”且直接入口的食品,如果出現問題難以溯源;二是在某些農村,農產品的生產比較分散,難以形成規(guī)模效應,因此銷路受阻。
商品一般都有品牌,但農產品卻很難有其專屬品牌,而且農產品從種植到走入老百姓家中,中間有批發(fā)商、供應商等環(huán)節(jié),不但增加成本,而且是否使用化肥、含食品添加劑等成為不統(tǒng)一、不可控的因素。
丁小恒說,“草帽農場”經營的所有農產品,都是經過團隊實地考察、從產地直接購入的。在做薊縣蘋果項目之前,“草帽農場”還做過“陜西獼猴桃”“云南石榴”“漢沽玫瑰葡萄”等項目。盡管目前還不能完全實現農產品的“掃碼即視”,但也有了“草帽農場”這個“標簽”,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食品的安全性。“我希望把‘草帽農場’做成像美國‘都樂’一樣的農產品品牌,人們一提起它,就會想到安全、綠色、可信賴。”
靠電商賣出十幾萬斤蘋果

除了品牌,更讓農戶頭疼的是銷路問題。郭師傅說,自己辛苦耕耘的蘋果園雖然取得了豐收,但20多萬斤滯銷的蘋果讓人郁悶。“以前有人上門收購,今年卻沒有人來。”正在郭師傅發(fā)愁的時候,“丁總”出現了。丁小恒利用電商平臺兩周之內幫他賣出了十幾萬斤蘋果,且收購價格比以往每斤高出0.3元至0.4元。
“在農村,一定要用好電商這個利器,搭起從農戶到用戶的直通平臺!”丁小恒和團隊利用微信、微博巨大的傳播力在線上賣起了蘋果,同時在市內設立若干自提點,方便市民取貨。由于蘋果是從農戶手中直接收購的,省去了中間若干環(huán)節(jié),60元一箱(20斤)的價格在市場上相當受歡迎,而“滿15箱包郵”的優(yōu)惠政策又符合時下最流行的“拼團”購物,銷路一下子就打開了。
丁小恒說:“市場的培育、團隊今后的長遠發(fā)展,還是需要消費者的認可,因此要想走得遠,我們應當做好產品本身。”他希望,正在開發(fā)中的農產品溯源體系今后能進一步完善,也希望幫助更多農戶了解電商,找到經營發(fā)展的新平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