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觀賞鴿古往今來專供人們觀賞的鴿子。其歷史非常久遠,早至清朝時代到民國,經數千年的變異和選擇,目前,全世界多達600余種?,F在觀賞鴿又成了文人墨客炙手可熱的玩物。近年來觀賞鴿開始興了起來,從市場上來看,養(yǎng)觀賞鴿的人越來越多,品種不斷增加,價格也開始上升,但購買的人還是不少。為了能使大家掌握更多的關于觀賞鴿的知識,特將比較有代表性的、體態(tài)或體態(tài)羽色各異的幾種觀賞鴿加以介紹。這些鴿子中有的是信鴿兼觀賞鴿,有的是肉用鴿兼觀賞鴿,總之,這些觀賞鴿都有討人喜歡的地方,有的還是很古老的鴿種保留了下來,有的已絕了跡。 觀賞鴿,有觀其羽色和觀其體態(tài)的,也有羽色體態(tài)兼觀的。

觀賞鴿以奇麗的羽裝、羽色及奇特的體態(tài),供人觀賞。如扇尾鴿、毛領鴿,球胸鴿、毛腳鴿、裝胸鴿、巫山積雪、十二玉欄桿、坤星、鶴秀、玉帶圍、平分春色等。
我國觀賞鴿品種繁多,自成體系,為世界所公認。據不完全統計,約有200余種,(成書于360多年前的張萬鐘《鴿經》所述也達130余種),是祖國寶貴的文化財富。這是中華文化中的寶貴遺產。觀賞鴿‘玩其文彩,賞其風韻,去人機械之懷,動人隱逸之興’,系上乘之休閑活動。觀賞鴿有過它輝煌的黃金時代,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,人們興趣的改變,觀賞鴿己瀕臨滅絕的邊緣。
種鴿下蛋注意事項
乳鴿
抓好產蛋、孵化和育雛

正常情況下,每窩連產2個蛋,一般第1天產第1個蛋時,在中午或傍晚;第2天停產,第3天中午過后再產第2個蛋,時間相差48小時。鴿蛋呈白色、橢圓形,重約15-20克,有時只產1個蛋。孵化多在產下第2個蛋后開始,公母輪流抱窩孵蛋,孵化期18天左右。蛋經過4-5天后,可進行第1次照蛋,將蛋對著亮燈,若蛋內有紅褐色的血管,分布均勻,呈蜘蛛網狀,且形狀穩(wěn)定,即是受精蛋;到第10天,再用燈光照1次,如發(fā)現蛋的一側烏黑,另一側由于氣室增大而形成較亮的空白即為正常發(fā)育蛋。18天左右雛鴿啄殼而出。一般先產的蛋先破殼,時間相差12小時。雛鴿出殼前2-3天,親鴿為育雛作準備,進食量增大,雛鴿出殼后,親鴿嗉囊內便分泌鴿乳,親鴿與雛鴿嘴對嘴哺乳。第1星期為全漿飼喂,以后改喂親鴿食進嗉囊后已被浸泡軟化的飼料。雛鴿生長很快,剛出殼時體重18-20克,2-3天后體重可增加1倍。7天左右睜眼,10天左右全身便長出不均勻的羽毛,20天左右全身布滿羽毛。開始自己啄食,23-25天乳鴿可長到550克以上,即可作商品出售